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亲:接近;师友:指的是良师益友。
执:恪守、实行;
弟:通“悌”,名词当动词用,弟弟爱戴哥哥。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做子女的,从小就应该接近良师益友,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和常识;黄香九岁就知道贡献父亲,冬季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一个子女都应该仿效的;孔融四岁的时分,就知道把大的梨让哥哥吃,这种敬重和和睦兄长的道理,是每一个子女都应该知道和学习的。
在我国古代,子女最先触摸的教育是“礼仪”教育。那么,“礼仪”究竟是什么,为安在古人心中如此重要呢?
礼仪:指礼节和典礼。出自《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日子而要求人们共同恪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日子和彼此往来中逐步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法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维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体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日子习惯的反映。
正因为如此,孩子小的时分,特别注重“礼仪”的教育和培养。除了爸爸妈妈的教育之外,最重要的便是让孩子接近良师,接近益友,从良师益友那里学习“礼仪”,即学习礼貌,懂规矩,归根到底是学习怎么做人。
怎么做人,是一门“学识”。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这样解释过“学识”:
一般一般的说法,“读书便是学识”,错了。“学识”在儒家思维中,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常识广博是这个人的常识广博;至于“学识”,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识——做人好,做事对,肯定的好,肯定的对,这便是学识。了解了孔子的悉数思维,就知道孔子考究做人做事,怎么完成做一个人。
钱文忠教授也说:“你做什么事,见什么人,都应该心怀敬意,应该尊重对方,应该有敬畏之心。当然,也要留意千万不要把礼仪庸俗化”。
在这里,特别强调“亲师友,习礼仪”,师友,指的是良师益友。也便是让孩子接近良师益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师是人生道路上的领航人,对咱们每一个人的生长起着不可估量的效果。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影响着咱们。不仅能学到各种各样的常识,还能学到待人接物的道理。有时分,一个好的教师甚至能改动一个人的一生。
而良友,更是咱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密切伴侣和助力,交一个好朋友,便能获益一生。
孔子在《论语 子张第十九》中讲:“不知礼,无认为立”,意思是说:“不懂得礼,便没有根据立身。”而“懂礼”,绝不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而是如西汉刘向所言:“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
一个人假如能够从小就做到对身边的人有礼,才可能做到对其他人有礼。
所以,在教育孩子就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工作做起。就有了:
(1)“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因为孩子最早触摸的人必定是爸爸妈妈,看一个孩子怎么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就知道这个孩子是否“知礼”。
“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我国东汉“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是东汉人,曾官至魏郡太守。黄香之所以千百年来被国人牢牢记住,并不是他做过什么官,做过多大的官,而是其时的皇帝曾在文武百官面前赞赏:“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香小时分,家中日子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逝世了。黄香十分悲伤。他本就十分贡献爸爸妈妈,在母亲患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看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逝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怀、照料,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气候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眠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瞬间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气候,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严寒的被窝之后,才招待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贡献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这个故事告知咱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黄香学习,从小就要贡献爸爸妈妈,这是做人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才干去做好其他的工作,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孩子生长过程中,离不开兄弟姊妹的陪伴,兄友弟恭,彼此推让,便是我国传统美德“悌道”。
“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分,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纪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告知咱们:兄弟和睦之道,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并能身体力行的恪守。即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姊妹之间要彼此关怀和睦,哥哥姐姐要关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敬重哥哥姐姐。兄弟姐妹之间各尽其道,天然和睦和睦。这便是“悌道”传承。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育首先要“孝”,要“悌”。孩子只需从小懂得“孝道”和“悌道”,那就“知礼”。就学会了怎么做人,在此基础上,假如还有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有余力,则学文”了。
本文地址:http://sj.kankanmi.com/news/wwe/02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