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有自己的潮汕方言、潮剧、潮乐、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艺、潮汕民俗等特色。
潮汕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古今中外生活在潮汕大地的子民,都深受它的陶冶。每个潮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时无处不表现着潮汕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 ;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 ;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 ;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 ;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路上遇到熟人
旧时,潮人在路上遇到熟人,打招呼所用的一句习惯语是问:“食未?”此事旧府县志的风俗志多曾提及,如清乾隆《普宁县志》载:“居常里巷相遇必问曰:食未?有久不见者必问曰好。”
今人听来一定觉得奇怪,其实这仅是一句礼貌的口头禅。细心注意,你还会发现这种习惯性的问候语,今人已多用“你好”或询问要去何处,代替“食未”了。
好事成双
潮汕地区,一般赠送礼物,数量要偶数,俗称“好事成双”。
如过年给长辈和小孩送压岁钱,节日农家亲友互送粿品,给友人送水果,给产妇送猪肉鸡蛋等营养品,多寡不论,数量必定要偶数,不取奇数。
春椅
在潮汕,“春椅”是结婚的一种专用家具。
当家里有人要娶亲的时候,不管是新制作的还是原来家传的“春椅”,必遭隆墨重彩,被油刷得鲜艳无比(主色调为红色),置于新房之内。而新房内“春椅”只有一张,绝不会有第二张出现。可能图的是“从一”这个思想。
“春哥”在潮汕话中即指后生兄,后生者生命力旺盛,具备传宗接代能力。现代年轻人结婚,只要哪一年出现“双春”,哪一年就出现扎堆结婚的盛况。可见“春”对于人们是多么重要,多么期盼。这也许就是“春椅”被当成结婚专用家具的原因。
催生
以前,每当出嫁的女儿临近分娩,娘家就会给女儿送婴儿穿的衣服和产妇吃的鸡蛋、面条、红糖等滋补品。民间称这一风俗为催生。
“催生”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在形形式式的繁冗的潮汕习俗中,它算是比较简单的一种风俗,地域的不同,形式略有差异。如今,部分人已经没有遵照这个习俗行事了,可是在潮汕的广大农村,它却十分盛行。它表达了娘家人对孕妇的关心和祝福:送来的红壳鸡蛋让孕妇吃,寄寓着孕妇生孩子像母鸡生蛋一样顺利;阿舅吃完甜蛋之后马上离开,寄寓着外甥子很快便能顺利出生。
潮汕传统婚礼习俗礼节
1.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2.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3.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
4.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
5.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
6.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
7.新婚三夭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闹洞房: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
8.你如果想一睹新娘的芳容,必须说出吉祥如意的“四句”,新娘才肯放下遮面的扇。也有一些生性诙谐的闹客,运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把个新娘弄得不知如何回答。 特殊婚俗 过去,潮汕地区还存在许多特殊的婚姻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这形形式式的婚姻习俗,有的已被淘汰,有的虽然尚存其名,但形式已经完全改观。
指婚(也称娃娃亲):旧交或要好亲友,由双方父母作主,指定怀胎的二家婴孩出世后若是一男一女即作未来夫妻,称指腹婚。男女双方长大后不管中意与否,由双方父母择日完婚,谓之‘转屋”。
潮汕人扫墓有很多注意事项,禁忌甚多。
1.祭时禁忌 潮人扫墓大多集中在清明节或冬节的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提前或拖后都被视为对前人的不敬。如果等了几天,还不见有祭品供奉,先人就会对儿孙失望,不免生气、叹气。而这口冷气,是“穷气”,这个家很有可能会被这口冷气叹穷了。
扫墓这天要选好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一般来说,上午7时后到下午5时前最好,天还没亮和日落西山时不宜扫墓。
2.祭者禁忌 扫墓是一种很隆重的祭祀仪式,往往要倾家、倾族而出。扫墓时人数越多家族越感到光彩,如果扫墓时逐年人数减少,就会被认为是家门衰败景象,故在外工作的子孙们,再忙也要赶回乡扫墓。潮汕是著名侨乡,不少潮籍港澳同胞和侨胞,常于清明或冬至回乡扫墓,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已出嫁女儿及其孩子一般不可参加娘家扫墓活动。孕妇、病人、来例假的女性、外人,最好不要去扫墓。7岁以下的小孩、16或19岁的女孩也不要参加扫墓活动。
扫墓当天早上要食素。动身扫墓时如果觉得气色不佳,身体不适就不要勉强前往;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佛珠等避邪吉祥物,以作化解。
扫墓者当天衣着要整齐,要穿黑色衣服,以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表达哀思之情。不宜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因这种衣服与扫墓的气氛不协调,还是穿素色衣服比较适宜。
3.墓地禁忌 当人们到达墓地时,先将墓前、墓上杂草拔除,填土整坟,刷新墓碑,然后先拜土地神再拜祖墓。祭祀将毕时,就要在墓碑、墓堆以及旁边的土地神土堆上压纸镪。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12张冥币,若为闰月则压下13张。坟墓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或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这就是把扫墓叫“挂纸”的原因。
扫墓时要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不要细看别家坟墓和踩踏别家坟墓,或对别家坟墓评头品足;不要粗言粗语,大声喧哗,嬉笑怒骂,乱跑乱跳,跨过坟墓及供品,在墓地附近大小便等,这样做不单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很神圣庄严的,禁忌用任何方式亵渎墓地。
扫墓并不只是纪念先祖,而是明显带着向亡灵敬拜和祈求的意思,故一般不要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万一不小心拍到,除了删除这些照片外,最好在门口烧香,请出这些不洁之“气”。
由于某些原因,多年未及问津的坟墓,重新扫墓时要择吉日,并杀雄鸡作为祭品,以清除墓前的邪气。潮汕不少地方还有在墓前放鞭炮之举,也含有驱邪之用意。
4.祭品禁忌 扫墓时,忌用人不食用的物品献祭。人们自己不食用的,如牛肉、狗肉等,是认为牛和狗对人类有功劳,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如果用牛肉、狗肉献给祖灵的话,祖灵会怪罪人对牛、狗的忘恩负义而对献祭的人进行惩罚;若是用人不稀罕吃的食物来献祭,那更是对祖灵的大不敬。忌用不全的鱼,如把鱼打鳞去鳃,剪头去尾,或无鳞无皮的鱼献祭,否则祖灵会怪罪祭祀的人不全心全意。忌用苦瓜和冬瓜祭拜,俗以为用苦瓜祭拜,会带来苦命;而冬瓜菜汤清淡,用来祭祖灵则嫌敬意不够,恐招祖灵生气,使祭拜者的生活变得清淡而无油水。扫墓的祭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蚶壳压纸镪,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
祭品的菜肴数目忌为单数。祭祀的食物,禁忌先被人食用过,祭品如果不先给祖灵享用,而让祖灵吃人的“剩菜”,那是对祖灵最大的不敬。献祭过的东西不能再用于献祭,道理也一样,祖灵不能吃“剩菜”,否则一定会生气的。
5.祭后禁忌 在扫墓结束后,扫墓者应在人气旺的地方走一走,这样可以避免沾染不利。回来之后,在进家门时要清扫鞋子,同时将鞋子的鞋尖朝里,还要跨火盆或用石榴花水洗手洗脸,以避免回家后出现发热或不舒服症状,消除负面的影响。到家后,大部分人都感到有些疲劳,这时应该洗个澡,换一换衣服,将上山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
扫墓回家后,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日子,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不吉利,也不宜在家宴请亲友,并且尽量减少娱乐活动,更不能吵架、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否则日后恐生麻烦。
本文地址:http://sj.kankanmi.com/news/wwe/01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