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汇总54句
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1、出自论语十则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5、《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6、但是,笔者却认为,这种理解的角度是狭隘的,也是不充分的,甚至,完全是一种误读。
7、《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至今仍深受人们的研读和传颂。
8、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历代文人学者发扬光大,渐成学派,称之“儒家”,影响广大。
9、当然,这个理论中的“财产”指代的并不单单是金钱,是包括金钱、土地在内的社会资源,也就是说,现代人普遍是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对孔圣的这番话进行解读,进而望文生义,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对国民贫富差异的探讨。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综上所述,“患不均”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意味,我们绝不应该机械化地将其理解为“均贫富”。
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巨著,其内容涉及伦理,教育,治国等方面,十分广泛。部分内容至今还是中小学教材中的课文
14、那么,“患不均”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若想透彻解读,我们就得拆文解字,从根源上寻找答案。
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一是、孔子乃至先秦时期的儒生们,从未针对过社会存在的贫富差异。换句话说,东周时期的儒学思想完全将贫富差异当成一种自然的社会现象。就拿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举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只要通过正当的渠道获取的财富,都是合理合法的。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选自《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19、这句名言最能代表孔子的政治主张,可是,现代人对“患不均”的理解似乎出现了谬误。人们通常认为,“患不均”理论的意思是:“不要考虑财产的多寡,而担心财产分配失衡,只要富人和穷人将财产平均分配,那么,就不会有富贵贫贱的阶级之分,人人财产均等,这也就从根本上消灭了贫困。”
20、孔子,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让教育成为人类的最普遍。他修订《诗》,《书》,《礼》,《易》,《春秋》等巨著,收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如今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三孔”尚在,由于历代修缮扩大,规模空前。被最做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1、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卫灵公》。
2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3、这句话非常好理解,就是倡导人们认清自己的身家财产,做出与身家相匹配的事,找准自己的定位。荀子对此又有更深刻的见解:“富则施广,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虽然,富贵贫贱是一种社会定位,但是,只要富人施恩,穷人守节,贫富差距就不再成为社会问题。由此可见,“均贫富”并不是先秦儒家倡导的主张。
24、原因有四:
25、很难想象,孔子乃至所有先秦儒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26、《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27、《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28、子期的经典语录是《论语》,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29、《说文解字》对“均”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平,徧也。从土,从匀,匀亦声。”读者们是否发现了端倪呢?没错,狭义的“均”指的并非社会资源分配,而是单纯的土地分配。
3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31、“欲富恶贫”实乃人之常情,人类对财富的追求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看出孔子的态度。孔子一生都想创造大同世界的乐土,但是,他从未试图改变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因为这在人性的影响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孔子之后的儒生继承了这一观念,例如子思曾表示:“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32、《周礼》有云:“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贡。”所有“均”的行为都是围绕着土地进行的,对于将《周礼》当成指导书的儒学思想来说,“均”指的就是参照周礼进行土地分配,由此再引申出农业发展。
33、《论语》
34、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向世人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6、意思: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3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0、要知道,社会资源总量是不变的,而古代穷人多富人少是普遍现象,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让每个人脱离贫困,只能造成整个社会范围的普遍贫困。也就是说,“均贫富”根本不能消灭贫困,只能达到人均财产都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效果,这种效果是自欺欺人的。
41、在《论语》中,子期的代表性语录有:“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出自《述而第十》)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学而第一》)等。
42、将社会资源全部打乱洗牌,平均分配给每个社会分子,那么,对通过正规途径积累财富的富人未免太不公平,而且穷人瓜分富人财产的行为也称不上“以其道得之”。所以,“均无贫”并不完全涵盖“均贫富”的思想。退一步来说,将社会资源全部聚合到一起,平均分配给每个社会分子,真的能消灭贫穷吗?
43、四是、除了“均”以外,孔子的理论中还涉及到“安”与“和”。三者交织在一起,才是一套完整的治世理论,如果,一味地追求“均贫富”,显然无法将“均”、“安”、“和”这三种要素统一起来,这种偏执的理论最终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4、《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45、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46、三是、从逻辑上来看,将“患不均”解读成“均贫富”根本行不通。想要达到“均无贫”的效果,只需消灭贫困,使老百姓脱贫致富。脱贫致富的方式有很多,起码可以通过积极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达成目的,这样虽达不到“均无贫”的效果,但却不违反“以其道得之”的基本原则。
47、《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48、二是、儒家向来尊崇“以礼治国”,这种理念与“均贫富”是格格不入的。我们都知道,周礼本来就是一种严格的阶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阶级的成员都不可僭越,强调的就是不同阶级成员之间的差异。“均贫富”明显破坏了各阶级之间的差距,甚至,挑战了由上至下的阶级权威。如果“均贫富”与儒家奉行的“礼仪”起了冲突,儒学思想岂不是无法自圆其说?
49、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5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出自《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2、《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53、世界各地,以他命名的孔子学院建有多处,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名人。
54、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叙事体的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